查看原文
其他

新探索|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依托

陈凯华 体育与科学
2024-09-08

摘要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过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现代化在主动发展的同时进行着内生性探索。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被进一步提出与发展之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所发表的系列具有前瞻性、代表性的体育观点等,对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进行探讨,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逻辑,而且有助于推进新征程中国体育发展。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客观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主观前提,并在持之以恒的探索中得以进一步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体育强国,不但表现在中国体育发展水平的整体增强,而且表现在大现代化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性进一步强化,以及并联式发展中的体育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在新征程中,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将在兼顾世界性与民族性、稳定性与全面性中稳步前进。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依托

文 | 陈凯华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1期)



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明,并以其文明的开放性和连续性推进了国家发展。在不可逆的发展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如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回顾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可知,我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的现代化发展潮流,伴随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而传入我国。从最初的被动现代化,到1956年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标志,我国踏上自主建设现代化的新征途,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提出与发展,整体来看,虽然我国现代化发展起步晚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下,经过持续不断的内生性探索,中华民族在自我超越中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性与特色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步入新发展阶段之际,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也开启新征程。

正如“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鉴于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推进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也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撑。我国发展步入新征程之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所发表的系列具有前瞻性、代表性的体育观点等,对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进行探讨,不但有助于深入了解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逻辑,而且有助于推进新征程中国体育发展。



1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何以形成


1.1 客观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即便是在东西文明冲突之际被动开启的,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得这种被动局面在中国发展中逐渐被打破。虽然在近代初期,内外交困的复杂国情使得有识之士对以何种方式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争论,但经过系列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以其高启发性与指引性而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认可,并在党的传播与本土化融合创新中,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理论。从毛泽东提出“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到周恩来指出“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提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规律的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历史性的。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在新时代新征程,无论是整体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局部性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均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引,明确发展方向,获得发展支撑。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引,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与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其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其与中国体育的直接关联和构成,以其文化基因融入而深刻影响着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正如事物的发展不是割裂、孤立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因受到历时性的历史、文化,共时性的社会结构、多元文化、政治等影响,而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随着中国步入发展新征程,中国体育以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并存而区别于其他国家体育,同时以体育形式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传统体育文化底蕴的深厚性而呈现出中国特色,并在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创新性与连续性推进下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成了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形成的客观基础,为促进其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支撑。


1.2 主观前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回顾我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可知,体育在助力中国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体育这一概念在近代早期引入中国以来,便被广大有识之士所关注。虽然在此之前,我国便有着悠久的传统体育发展历史及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发展方式更多是自发性、局域性的,被仁人志士所广泛呼吁则是在近代之后。在我国传统社会时期,虽然传统体育的强体、强军等功能被统治阶级所认同,但基于稳定社会的思考,传统体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被压抑的。相较于强军、强民等功能,传统社会时期体育的娱乐性、社交性更被突出。到了近代时期,部分爱国人士看到积贫积弱的国民情况,从强国强种的视角出发而提出了推动全国性体育发展的呼吁。由此体育被赋予了更宏大、更深刻的强大国族、保持民族独立等内涵。在国族情感激发与凝聚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体育,也因此而具有了超越以往的更强的主体驱动性。基于此,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人民的参与构成了其发展的主观前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体育,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体育;从举国体制战略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下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等,均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完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中国体育也以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等,实现了从弱到强的飞跃。当然,中国体育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无论是举国体制金牌战略下“集中力量干大事”时期,中国人民支持将资源集中用于推动竞技体育发展,还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国人民体育认知水平提升、体育参与兴趣增强,促进了体育产业等发展,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助推中国式体育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体育发展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作用下获得发展内生力、创新力与持续力。


1.3 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与发展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


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经历了从理论引入到本土化融合的过程,并在动态化传播、时代化创新、本土化反思中被完善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样是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隐含着“他国式现代化”的存在,意味着世界上的现代化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模式的,只有世界现代化存在多种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才可能成立。基于此,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不但表现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表现为中国体育本身的现代化。在体育治理现代化发展中,多主体协同、科学技术融合等,使得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具有了重要支撑。而在中国体育本身的现代化中,由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构成的中国体育,以其对跨时空体育文化的整合而拥有了独特性。这种独特并非静态的,而是随着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的时代化发展而进行着动态丰富。在新时代十年之际,中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呈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有了更有力的话语权,其间中国体育从形式到内涵及价值等方面均实现了动态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人口规模大、民众需求增强的新时代背景下,伴随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战略提出,传统体育、现代体育也不断进行着现代化发展探索。这种现代化发展探索不是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坚守中,结合现代化发展情境而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鉴于现代体育本身便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形成的,不但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而且仍在进行新体育形式的创造。因此在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中,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不但内容得到丰富、活力得到激发,而且具有了更深刻的时代文化符号意义。


2

体育强国建设“强”在何处


2.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发展水平的整体增强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体育强国战略同样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因中国总体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处于“强起来”阶段的中国体育,有了更大的发展支撑和发展舞台。通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等内容可知,新时代的中国体育已被赋予了更深刻、更全面的内涵。基于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新征程中我国的体育强国建设同样将在对过去发展的继承中进一步发展、创造。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发展可知,在宏观引领与微观参与下我国体育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不但体育参与规模等逐渐提升,伴之发展的还有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等内容。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体育在发挥强身功能之外,也以其文化、产业延伸而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为例,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齐头并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重要讲话可知,中国体育发展不但关注均衡发展、全面发展,而且关注以体育赛事等为契机,推动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协同等诸多方面。新时代体育的整体发展,不但体现在国民体育认知和参与水平提升以及体育产业等发展中,而且体现在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的提出与传播中。无论是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还是“胸怀大局、自信开放、 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都彰显了体育在新时代社会性、文化性的提升。在中国迈上新征程阶段,伴随体育强国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体育将进一步迎来发展新机遇,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2.2 大现代化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性进一步强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可逆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在对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擎画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现代化观”,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现代化观”中建设与发展的体育强国,因社会发展带来的资源、技术、知识等支撑,而进一步强化与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以此为支撑,新时代背景下所提出的体育强国战略,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全民发展,将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纳入思考。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由此,面对十四亿多的人口总量,“大现代化观”中的体育强国建设,在推动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中,不但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发展,而且关注不同群体的体育工作。结合“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灌输了多少知识技能,而在于能否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了解和发现自己体育潜质,并且建立更多的运动自信,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等观点可知,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意义不局限于传授技能,更加注重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助推终身体育惯习的养成。除了对青少年等在校学习群体的体育发展关注,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同样将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群体的体育发展纳入规划。例如在马拉松比赛中,随着马拉松爱好者的增加,我国除了开展全程、半程马拉松比赛,也举办了适合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不同类型马拉松。多种类型马拉松的举办,反映了资本运作的灵活性的同时,表明了老年、儿童等群体的体育需求被关注到并有了积极回应。在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强国建设,将在国家支撑、民众参与、多主体互动中加快推动,并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2.3 并联式发展中的体育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发展过程,而非西方现代化的‘串联式’发展过程。西方国家“串联式”的现代化可以在200多年时间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依次发展,……而中国‘并联式’的现代化则要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乃至同步发展……”从中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更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多。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以其多元民族构成、广袤地域和丰富自然资源等,在传承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明的同时,也以其内部多样性、差异性等增加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治理现代化全面、同步、均等实践的难度。由此,从民众普及率较高的某种活动或方面入手,在多层次、多方面共同融合中推动现代化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路。体育是普及率较高的活动,以体育为载体,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提升国民体质的同时,提升大众体育认知和参与度,发挥好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等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此时的体育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得到凸显。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体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不但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也是增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过程。随着当代社会发展,大众体育需求增长,不但体现在对体育参与条件、体育可选空间等需求增长,而且体现在对体育所具有的文化、教育、社交等功能进一步开发的需求增长。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短视频的兴起,在大众热衷于“晒”自己健身成绩、健身感受、身体外形等行为的背后,反映的不仅是个体的印象整饰等需求,还有在个体意见表达、身体参与中促进体育文化再生产等意义。在新征程的并联式发展中,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场域中面临更多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机遇。多重发展阶段的重合,也是多重文化的重合,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多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以及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协同中,中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化发展。



3

新征程中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


3.1 兼顾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国家间、民族间的经济、政治等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在交流互动中,不同国家间、民族间的多元文化得以交融,淡化了彼此间隔阂的同时,增强了彼此间依赖性。虽然国家间的强依赖性,具有减少彼此冲突的可能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过强的依赖性与文化融合,则容易影响人类文化的丰富性,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由此,在信息交互、文化交流加速的现代化发展中,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国际关系和谐稳定的同时,保持本国文化独特性、多样性等,被众多国家所思考。自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也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被进一步强调,并融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步入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被进一步明确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可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下开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但关心中国人民,而且关心全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基于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以及体育强国作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因此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将从更高、更广的视域,不但保持对中国特色的坚守,而且兼顾着对世界性与民族性发展的关注。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在奥林匹克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参赛和举办,“冰雪丝路”等口号的提出与实践,以及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的弘扬中,不但可以看到中国体育快速地发展进步,而且可以看到新时代中国主动肩负大国使命与担当。以此为支撑,新征程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也将不但基于对民族性的关注和坚守而不懈发展中国体育,而且基于世界性的胸怀和担当而在国际体育赛事、产业合作等交流中展现大国担当,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3.2 兼顾稳定性与全面性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中可知,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我们关注全体人民、人与自然、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同时,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样表现出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之际,诸多国家关注着中国发展,可以说,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但对中国,而且对国际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兴起于西方的现代化,在全球化推广中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进行着本土化融合,在既有着深厚文明史,又有着开放包容心态以及创造力的中国,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但从制度层面而且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在新征程中,我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强调,不但具有巩固我国过去所取得的系列发展成果、稳定发展局面的意义,而且具有进一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内涵。基于此,新征程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同样兼顾稳定性与全面性。一方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国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国民体育需求、参与及表达意愿进一步增强。在满足体育新需求、提供新服务、开辟新领域的同时,稳定好我国在过去体育发展中已取得的系列成效,例如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发展成果、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绩等,有助于为新征程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人口规模。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满意度、幸福度等影响着国家发展速度及程度。因此进一步推进全面、全民体育发展,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均衡发展,以及在体育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构成了新征程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及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4

结 语


伴随中国发展步入新征程,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也步入新阶段。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内容可知,如果想更深刻地理解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则离不开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等进行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等与时俱进的共同推进下,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成为可能。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中国体育的整体水平、人民性、体育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将不但兼顾世界性与民族性,而且兼顾稳定性与全面性,不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发展,而且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原文已于中国知网发布,刊于《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1期,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陈凯华.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依托[J].体育与科学,2023,44(01):24-29.




往期回顾 

身体·智力:ChatGPT倒逼与知识的未来——“ChatGPT时代的体育学术:身体作为方法”线上论坛简讯

本期推荐| 王智慧:本体·认识·方法:体育社会学的想象力与话语权

《体育与科学》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1年度体育学最受欢迎期刊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1期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体育与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